您在這裡
1995年成立的敏隆講堂,至今已逾二十五年。
以系統、精緻、長續的核心理念,邀請近百位文學、歷史、哲學、藝術領域,有專業學術建樹與教學經驗的名師講學。
傳授學問及傳承悠遠的人文精神

艾略特的《四首四重奏》
流逝的時間與靜定的永恆
艾略特曾說:一個最好的詩人,那怕是寫他最個人的,最私密的東西,其實都把他所屬於的整個時代寫了進去。《荒原》是艾略特最廣為人知的一首長詩,詩行中在眾多跳轉的場景、角色、聲音裡我們讀到一種荒涼的敗落,這是西方文明進入了一片精神上的荒原意象。然而他的壓卷之作無疑是《四首四重奏》。
這四首各五個段落的詩發表於不同的年代,之後於紐約(1942)和倫敦(1943)合集出版,成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篇。
Burnt Norton,East Coker,The Dry Salvages,Little Gidding名稱都取自地名,三個英國的,一個美國的。這個 cycle 的取名 Four Quartets有著強烈的音樂性,每一首都可看作是一個有五個樂章的四重奏,這四個四重奏再合成為一個交響曲。詩詞中可以探索到呈示部、發展部、再現部,非常有趣。《四首四重奏》最值得注意/用心之處是人和時間的關係,信仰的探索:個人的,歷史的,自然宇宙間的,內醒的。剎那即是永恆,人人心中有神/佛。時間和信仰皆存於一心。
讀詩很難追求一個確定的意義結構,這也是現代詩之所以晦澀難懂的原因。在追尋詩歌意義的時候,當我們把心思放在上頭,此時這個詩歌真正的力量,它才會潛入我們內心,潛入我們的意識底下。這是透過聲音的想像力,透過音律、透過音節,在未讀懂文字意義之前,首先影響我們的東西。詩人以《四首四重奏》為名的長詩,似乎標示著聲音想像力是解開謎團的線索。
課程主講:
廖雅慧老師
台大外文系,美國邁阿密大學文學碩士。
曾任教於台北醫學大學、陽明大學、慈濟大學。
2006-2016於敏隆講堂講授二十部莎士比亞劇作。
※歡迎高中職以下(含)學生免費參加,座位由講堂視現場狀況安排,恕無法選位。
新生 | NT$ 1,900 |
舊生 | NT$ 1,710 |
學生 | NT$ 1,100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