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敏隆講堂

1995年成立的敏隆講堂,至今已逾二十五年。
以系統、精緻、長續的核心理念,邀請近百位文學、歷史、哲學、藝術領域,有專業學術建樹與教學經驗的名師講學。
傳授學問及傳承悠遠的人文精神

敏隆講堂

禪、生活和文學

2020-11-05 14:00   -   2020-11-26 16:00
100-100 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12樓

策畫:鍾玲
主講:鍾玲、單德興、陳義芝


佛陀釋迦牟尼生活在西元前六世紀的北印度。禪修源於佛陀,五世紀時由印度僧人達摩把禪法傳來中國,在隋唐時期發展成重要的佛教宗派,具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,傳至二十一世紀今日依舊風行。
禪宗深深影響我們的文學、藝術和生活品味,提升了精神的境界,增添了空靈深邃、灑脫自在的特質。尤其是詩歌傳統有不少作品流露膾炙人口的禪味,如王維的詩和蘇東坡的詩詞。
禪宗的公案偈語既可以砥礪修行,本身又常是饒有趣味、情節動人的文學小品。鍾玲的小說《餘響入霜鐘:禪宗祖師傳奇》就把許多禪宗公案作為文學創作素材。本講座的第二講和第三講都環繞這本小說。
講座「禪、生活和文學」探討禪宗思想和修行對我們文學作品的影響,以及文學和生活禪修的互補雙生。


課程大綱:
11/05第1講 ‧ 鍾玲教授‧主講    │ 
王維詩歌和禪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討論什麼是具有禪味的詩歌,王維的禪修經驗,以及王維禪味詩之精妙。


11/12第2講 ‧ 鍾玲教授‧主講    │ 王維和六祖的弟子神會禪師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討論在小說《餘響入霜鐘:禪宗祖師傳奇》中,王維和神會的因緣,兩人參禪的公案,以及禪修如何賦予他們面對生活的力量。

11/19第3講 ‧ 單德興教授‧主講  │ 
從禪宗祖師傳奇談禪、生活和文學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討論禪宗祖師傳奇故事所透露出的禪機、生活運用與文學表現。

11/26第4講 ‧ 陳義芝教授‧主講  │ 
現代詩中的禪思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討論詩思與禪意如何交涉相融,包括超越語言概念、頓悟、主觀心性特徵等,以不同世代詩人作品為例。


#目前有桌座位額滿,僅剩最後一排無桌座位(現場選定)

授課講師:
鍾玲
東海大學外文系,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園比較文學博士。曾任職紐約州立大學艾伯尼校園、香港大學、國立中山大學、香港浸會大學、澳門大學,任協理副校長、院長及教授等職。在浸會大學期間,參與創立國際作家工作坊與紅樓夢獎。著有小說集《餘響入霜鐘:禪宗祖師傳奇》、《深山一口井》、《大輪迴》、《鍾玲極短篇》、《天眼紅塵》;詩集《芬芳的海》、《霧在登山》;散文集《日月同行》、《大地春雨》、《赤足在草地上》等。學術專書五本。


單德興
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學士,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(英美文學)、博士(比較文學),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。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所長、美國傅爾布萊特訪問學人,台灣大學外文系、交通大學外文系兼任教授,靜宜大學英文系兼任講座教授,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、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。曾獲行政院國科會外文學門傑出研究獎,教育部學術獎,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首獎,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,政治大學傑出校友。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、亞美文學、翻譯研究、文化研究。


陳義芝
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畢業,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,高雄師範大學博士。目前為臺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。主編《聯合報》副刊十年,並於輔大、世新、東吳、清大、臺藝大、臺大等校兼任教職。著有詩集、散文集及詩學論著二十餘種。曾獲中山文藝獎、金鼎獎、時報文學推薦獎、中興文藝獎、榮後基金會臺灣詩人獎。詩集有英、日、韓譯本。

 
100-100 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12樓
電話: 02-23965505,分機114
電子郵件:
活動資料
行事曆日期 2020/11/05、2020/11/12、2020/11/19、2020/11/26
課程堂數 4
時間 週四,下午2-4點
講師 鍾玲、單德興、陳義芝
地點 敏隆講堂
新生 NT$ 1,500
學生 NT$ 900
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,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。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,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