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1995年成立的敏隆講堂,至今已逾二十五年。
以系統、精緻、長續的核心理念,邀請近百位文學、歷史、哲學、藝術領域,有專業學術建樹與教學經驗的名師講學。
傳授學問及傳承悠遠的人文精神

洪敏隆先生人文紀念講座:道家(教)之慈:慈善、慈悲
│洪敏隆先生辭世30週年紀念活動│
他的生命情調與性格品質純厚真誠,尤有一種出自於恭敬、謙虛和無私的智慧與胸襟。 |
1991年,洪敏隆先生逝世週年,簡靜惠董事長用研討會的方式紀念剛過世的先生,邀請許倬雲院士與李亦園院士共同策劃「洪敏隆先生人文紀念講座:宗教與社會倫理研討會」,當時李豐楙教授即以「道教倫理」為題,論述道教與現代社會倫理的關係。
2020年,洪敏隆先生辭世三十年,簡董事長再度邀請李豐楙教授,具體回應三十年前所提的道教倫理,為「洪敏隆先生人文紀念講座」三十年歷程劃下圓滿句點。
洪敏隆先生的人文理想,將透過簡董事長創辦的「敏隆講堂」,延續並留傳於社會。
時間:2020年7月11日(六),14:00-16:00
地點:敏隆講堂
活動內容
一、洪敏隆先生紀念文集《雲與石》發行
二、洪敏隆先生人文紀念講座「道家/教之慈:慈善、慈悲」
│洪敏隆先生人文紀念講座│
主講:李豐楙教授
講題:道家/教之慈:慈善、慈悲
慈德為《老子》的三德之首,在「不敢為天下先」之前,朗現其哲學本質,如水之德、陰柔之德,均霑天下潤物無窮。
從字源學言,慈字從兹從心構字,即指此心、當下的心,純然之善而不雜後天、人為之想。茲字從草從玄、玄字初義從幺,幺者象形,象芽之初萌,即儒家所謂端倪之端;幺象生命雖則微小,善養之則有無限可能,乃喻人的起心動念,此一初心如芽之微、物之端倪,善養之則可茁壯為巨木。然則慈心即此一初心,有此一慈念,不計善小而為之,久之累積為大善。老子哲理中慈作為陰柔之德,如水之潤下,這就是慈母之愛,慈愛也。
從道家的理想之德,道教將其轉化之後,在經典則題為慈善、普慈,尤其大慈常冠於慈尊,稱為「大聖大慈」,可以㜶美佛教的「大慈大悲」,因佛教講「慈悲喜捨」的智慧,而道教則專用慈善,但在救苦天尊稱為慈尊,救拔度亡以昇仙界,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出現「慈悲」;值得注意的是「慈濟」一詞,道經常用,並將其神仙的美稱,如吳夲改稱真人、真君之號,道封則尊稱慈濟。
道教作為宗教實踐,其行慈之道可大可小,均可證以實例:發自此心之慈,縱使所捐僅小錢,其念則屬善之大,何況集眾人之善,故可分個人之慈與團體之慈。
在市場中賣菜婦女所捐善款雖小,然捐棺之報惠及幽冥,則此一慈心,其功德有不可思議者,此個人之慈。相較之下則團體之慈,多屬道廟團體的善款,如救濟汶川地震、日本地震之類,根據國際紅十字會所統合的臺灣捐款,其數目遠大於其他,所具現的正是臺灣人之心,當下即改變日本人之心。
而慈之均霑,從有形而無形,此一慈心即道教團體的誦經禮懺,在災難後常見大小普度,即舉行拔度儀普度孤幽,其例如近年的數次意外,均有道團以度亡濟幽;而規模之大則事涉國際,從日本戰後至臺灣解嚴,宗教人士即補政治之不足,在臺日之間引渡戰死的冤魂,使之各得安息,乃濟度無形而冥陽兩利,故通稱「護國安民」之普。
宗教之慈從慈善到慈悲,均為慈德朗現,其善可小可大,端在存心;道家之慈作為道德,建立基本的理念類型後,道教之慈則付諸實踐,故可跨界從有形至無形,然則哲學與宗教一也,何必分而為二。
李豐楙
國立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、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學研究所研究員。
專長為道教文學、道教思想、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、中國古典文學、中國現代文學。
受漢學大師王夢鷗啟發和鼓勵,投入道教科儀的研究。從文學批評轉向道教文學後,又逐漸集中於道教、華人宗教,這一學術興趣的轉變,約歷三十餘年。
提出東方「常與非常」的概念,探索在傳統文化影響下,對臺灣民間禮俗中之生死關懷提出解釋,闡述台灣社會的宗教文化生命終極觀,以及因應導異為常之宗教需求。
為深入道教文化,他拜師成為國內少數同時具有道士資格的國立大學教授。更在收藏民俗文物過程中,逐步擴展道教研究的邊疆,讓理論與實踐同軌並行。
│洪敏隆先生紀念文集│ 《雲與石》
總策劃:簡靜惠董事長 出版:洪建全基金會
洪敏隆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〈雲和石〉,談他的思考和行事,常有雲和石的掙扎:
雲在天上的飄渺、變化、美麗,有如理想一般地遙不可及。
石在地上的實在、堅硬、冷酷,有如現實一般的不可避免。
他把雲和石比喻為文化與經濟,洪建全基金會即是雲石結合的驗證,
以文化為前導,在務實的經濟基礎中,
積極主動回應社會現實,播種、耕耘、散佈、傳承。
免費入場.網路報名 https://reurl.cc/V676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