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1995年成立的敏隆講堂,至今已逾二十五年。
以系統、精緻、長續的核心理念,邀請近百位文學、歷史、哲學、藝術領域,有專業學術建樹與教學經驗的名師講學。
傳授學問及傳承悠遠的人文精神

夜讀《明史》觀明朝(上)
明朝(1368年1月23日-1644年4月25日,或言1645年),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,歷經十二世、十六位(或言十七位)皇帝,國祚277年(或言278年)。
西元1368年,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,國號大明。因明朝的皇帝姓朱,故又稱朱明。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定都於應天府(今南京市),其轄區稱為京師。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順天府(今北京市),將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,原京師改稱南京。
明朝是繼漢唐盛世後又一個興盛的中原王朝,也曾是歷史上手工業最發達,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。清朝官修史書《明史》中甚至認為洪武、永樂時期「治隆唐宋」、「遠邁漢唐」。但也由於明朝皇權過度集中,常發生皇帝不理政事,由宦官行使大權等現象,成為中國歷史上政治黑暗時期之一。明代政治問題長期表現出宦官勢大、密探繁多、官員結黨等現象。這一觀點早已成為評價明朝歷史的主流,導致對明朝這將近三百年歷史的認知籠罩在固定印象中。
然而對明朝歷史的認識與評價,並非如此簡單。
三民書局版《明史》教科書由學者王天有、高壽仙合著,他們將其著作的副題訂為「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」,認為「明初種種傳統發展的極致和中後期社會轉型帶來的新氣象,相互交錯,撲朔迷離,使明朝的歷史呈現錯綜複雜的多面性格,以至於人物的評價、事件的釐清、歷史發展的趨勢,都很難用簡單的否定與肯定來標誌。」近年中國大陸專研明史的學者毛佩琦甚至認為「明朝歷史被誤讀300年」。毛佩琦在電視節目《百家講壇》中討論「明十七帝謎案」專題,希望以史實證明,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昌盛時期。
毛佩琦說,很多人認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黑暗時期,政治禁錮,文化「醬缸」,這是對明朝歷史的誤讀。他提倡認識明朝必須要回到幾百年前的歷史原點,「只有還原明朝的本來面目,才能給出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。」在他眼中,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昌盛時期,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許多物質或非物質的文化遺產,都是明朝時期流傳下來的。「一個修築南京城、北京城、紫禁城、天壇、長城,推動鄭和下西洋,編纂《永樂大典》的時代,必定是盛世。」又如戲曲舞臺上至今長演不衰的經典劇目如《法門寺》、《遊龍戲鳳》、《大紅袍》、《打嚴嵩》、《海瑞罷官》、《桃花扇》等等,演繹的都是明朝的故事。「如果沒有強大的社會經濟作為支援,高度發達的社會文化是難以維繫的,明朝的歷史被我們誤讀了300年。」
現代學者大致同意,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到明朝,已經進入完全成熟時期。就中國通史的角度看,此時期可以稱為「中華帝國後期」,或用史家黃仁宇的分期法,是「中華第三帝國」時期。然而就在中國內部趨向傳統文化完全成熟之際,世界局勢卻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,並在明朝後期開始衝擊到中國。所以研究明朝的歷史,尤其是後期,必須放在全世界的觀點考量,才能得其真義。明朝歷史之不易深入且充分了解,由此亦可見一斑。
本課程基於以上認知,將明朝歷史分為上、下二期講授。上期涵蓋明太祖至明武宗的時代(1368-1521年),下期則為明世宗至明亡國的時代(1521-1645年)。
上期各講日期及內容預定為:
107/11/12 一、明朝開國及其規模
107/11/19 二、明朝極盛時期
107/11/26 三、專制統治下的經濟與文化
107/12/03 四、明朝中衰
107/12/10 五、力抗衰落的努力與極限
107/12/17 六、經濟、社會與文化的百餘年變遷(上)
107/12/24 七、經濟、社會與文化的百餘年變遷(下)
※講授方式:演講、古文導讀、文物欣賞
新生 | NT$ 2,200 |
舊生 | NT$ 2,000 |
學生 | NT$ 1,300 |
素直友會會友 | NT$ 0 |
高中職(含)以下學生免費 | NT$ 0 |